南方大米的历史

南方大米的历史 你了解大米的历史发展吗?

你了解大米的历史发展吗?

你了解大米的历史发展吗?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氏族就开始种植。两宋时期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既抗旱又高产。得到了迅速推广,从宋朝起,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成为中国人的主粮。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稻米的产生。但传统水稻虽然产量低,但品质和抗病等方面仍具有优势。蕴藏着优秀的稻米基因。是我们人类重要的粮食资源,要重视保护。

你了解大米的历史发展吗?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其中大米的发现和开发就是最突出的贡献。据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开发种植大米的国家。

大约五万年前,在我国云南省就有使用野生水稻的痕迹,这是我国考古工作者最大发现。大约7000年前,在我国浙江省余姚县大姆渡就有种植水稻的遗迹,这是人类史上的奇迹。

大约到了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已广泛种植,面积己遍布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而后北传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 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随后经过社会变迁,朝代更替,人口的增加,我国己成为世界上种植和引进水稻最多的国家。宋代时,水稻已成为老百姓的主食。为满足国人的需要,首次从越南引起占城稻大米,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引进暹罗米,暹罗就是泰国,因泰国生产大米比中国大米便宜的多,而康熙圣喻大量引进,直到现在泰国仍是我国的大米进口国。

在中国水稻大米发展史上,有两个人贡献最大,一个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一个是当今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康熙皇帝被历史学家誉为\

你了解大米的历史发展吗?

谢谢邀请,你好,我是鹿鸣,很高兴来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一 水稻的起源

早在7000多年前,在平原地区温暖、湿润的长江中下游沿岸,沼泽水塘、溪沟边,生长着一种约一人高,间匐或散形,长相酷似现在野草的一种多年生植物。长圆形的颖果着生在一起,排列成长穗状成熟后自然低垂十分容易脱落。这就是现代亚洲栽培稻的祖先——普通野生稻。

当时,中国原始氏族人能够果腹的食物并不丰富,当寒冷冬季到来时,食物不足压力很大。那时的长江中下游比现今更加温暖、湿润,非常适合普通野生稻的生存和繁衍。古人类在采集野生稻谷为食的过程中观察到,自然脱落的谷粒能够在第二年萌发生长,于是他们尝试着播种野生的稻谷,又重复了收获和播种的过程,这是人类驯化、种植水稻迈出的第一步。

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中、都遗存了年代超万年的水稻。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的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这是距今近万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最直接证据。

现今,普通野生稻广泛分布在海拔30~600m的河流两岸。中国是野生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分布十分广泛。我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和多样性中心,为世界所瞩目。

二 水稻的传播

随着人类活动和不断迁徙寻找新的落脚点,原始栽培稻跟随着人类的脚步,向多个方向、重叠交叉地进行着传播。从最初的起源地开始,原始栽培稻有的顺流而下,地盘逐步扩张到河的两岸;有的随着耕种者翻山越岭,进入新的地区;有的随商人或渔民漂洋过海,到达其他国家;有的因环境不适,稻种难以萌发生长,传播道路中断;有的因环境变化而导致自然突变经选择出现新的栽培类型;有的在新的地区因环境适宜,得以迅速繁衍。

到公元前4000-3000年时,中国稻作农业已发展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向北推进到黄河中下游流域。在3000多年以前,水稻北传朝鲜,南传越南。2000年前粳稻向东传入日本,随后又传到菲律宾。在公元5世纪,通过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这就是中国水稻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稻米之路。

三 水稻的演化

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水稻受到了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的双重压力。发生了适应人类需求的一系列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变化。可以说,水稻的演化史就是人类驯化水稻的历史。在向不同纬度不同海拔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适应各种气候环境、丰富多样的栽培稻种,反过来又加速了水稻的传播和多样化。

籼、粳的分化是水稻最重要的演化,籼稻主要分布在低纬度、低海拔的热带、亚热带的湿热地区,而粳稻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的温带以及热带、亚热带较高海拔的丘陵山区,陆稻是为了适应缺水环境进一步发生的变异,根据感光度和感温性的变异,出现了早稻、中稻和晩稻,糯稻是非糯稻演化而来的。

四 现代载培与水稻家族

幼年的水稻,叶片类似杂草,长而扁。有叶耳及叶舌。叶脉平行,中脉明显,在中肋,边缘或尖端有时也会有紫色色素。稻子的根像胡须一样,细、短且多。随着稻的成长,根的数量会增多,稻株旁也会不断长出小枝来,称为“分蘖”。

一株稻穗约开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会形成一粒稻谷。稻花的雄蕊雌蕊,由内外颖保护着。稻在自体授粉时,雄蕊上的花药会破裂,细小的花粉,随风飘走,落到隔壁雌蕊上头。花粉与雌蕊子房中的胚珠结合,进而发育成胚芽。浆状的胚乳不断增加,使子房日渐肥大。这就是水稻的种子,也是人类食用和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外观上则会看到绿色的稻谷上有细毛,称为稻芒。现代水稻种类繁多,有的种类能够适应盐碱地,有的水稻亩产量非常高,还有的水稻是稻中巨人,形形色色,十分有趣。

五 世界水稻面积

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国。水稻是世界上种植范围较广的作物之一,世界有113个国家种植,总面积1.6亿公顷左右,面积最大的10个国家依是: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越南、缅甸、菲律宾、柬埔寨、巴基斯坦。可以看出,世界水稻生产集中度非常高,主产区集中在亚洲,面积稳中有升。

六 世界水稻总产和单产

世界水稻总产最高的10个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巴西和日本,约占世界水稻总产的86\%。世界单产水平最高的10个国家依次为澳大利亚、埃及、美国、土耳其、乌拉圭、希腊、秘鲁、乌兹别克斯坦、摩洛哥、塔吉克斯坦,全部是非主产国。

七 世界稻米消费情况

水稻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是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战略作物。世界稻米的产销特点是,丰年有余,歉年不足,丰年居多。世界稻米消费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主要水稻消费国。

八 世界水稻进出口情况

随着世界水稻产量的不断增长,出口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世界稻米贸易不断增加,泰国、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美国等国是稻米出口大国。中国在2010年及以前,基本上是稻米净出口国,2011年起成为净进口国,此后进口量越来越大,2013年成为第一大进口国,约占世界贸易量的10\%。

九 世界水稻产业发展趋势

从世界水稻生产变化情况分析,水稻生产总体稳中有增,但增速减缓,面积、单产和总产的年均增长率将下降。

从消费趋势看,受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等多因素作用,预计世界大米消费量仍将持续增加。

目前,大米进口国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从发展的角度看,长期以来,世界大米贸易量持续增加。

十 水稻是中国三粮之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总产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还是世界水稻科技强国,不仅仅世界水稻矮秆育种的绿色革命起源于中国,举世闻名的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也在中国首先应用于生产。中国水稻的稳定增长对保障国家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十一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1)

大力开展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第一阶段基本建设的同时,进行了单季改双季稻、籼稻(1949-1961)改粳稻等耕作制度的改革,并推广了有关先进栽培技术,对提高水稻产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1962-1979)

继续选育普及矮秆优良品种,并采用了与之相配套的优化栽培技术,在改革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了双季稻生产。

第三阶段(1980-至今)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并配制了一系列高产组合,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东北水稻大面积的种植,是我国水稻总产大幅上升,与此同时,由过去只注重单一栽培技术的研究,发展成为利用器官之间的相关生长规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创建了一些综合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对提高水稻单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十二 分布区域

目前,我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华南的广西、福建、广东,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形成北方稻区和南方稻区。可分为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华中双季稻稻作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东北单季稻稻作区、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常年种植水稻的面积为2860~3000万公顷,有11个省份超过100万公顷种植面积,这11个水稻主产省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81.8\%。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粳稻主产区。

十三 产业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总体上我国水稻面积和产量都呈增加状态,2004年以来,随着前期积压的稻谷库存减少,我国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占全国粮食总产35\%,仅次于玉米居第二位;平均单产6743公斤/公顷。2011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维持在3005.7万公顷,2012年稻谷种植种面积在3013.7万公顷,较上年增长0.7\%。2015年种植面积3021.6万公顷,2016年维持在2013的水平3017.8万公顷。

进入本世纪,我国大米净出口量经过前3年的增长后,从2004年开始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011年出现逆转,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2012/2013年度,由于国内稻米市场价格相对较高,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稻米价格较低,进口大米完税后还比我国南方籼米价格低0.30元/斤左右,进口大幅增长,2015年与2016年进口大米数量依然居高不下。

联合国人口计划署认为,中国的人口峰值在2030年,人口总量在15亿左右,随着人口不断的增加,我国对稻谷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鉴于我国稻米价格居高不下,进口稻谷具有价格优势,进口量不断增加,给我国稻米生产带来巨大挑战。

十四 未来方向

人口增长是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作为生产和消费稻米大国,2030年我国人口将接近15亿,如何保障稻米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已经给我国稻米产业的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在作物生产中,水稻是受水土资源约束性最强的作物,我国水稻耕地面积增长空间不大,从水稻种植的发展形势上来看,产量增长潜力最大的地方要属东北地区及江淮地区。

未来,应该根据国内的需求状况,坚持生产稻米自给自足;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进行稻米贸易;大力提升我国稻米产业化水平;加快水稻产业快速发展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产业发展的现代装备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稻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支撑能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能力。

十五 发展优势

土壤无污染

黑龙江稻区全部稻田在10月到翌年4月的180~210天左右的时间里为休闲、风化、干燥、冻结时间。水稻本田完全处于非淹水的风化休闲状态,且大部分实行秋翻地。尤其11~3月5个月时间里,土壤全部处于冻结状态,最低温度达-20-30℃,使大多数病虫害难以发展漫延。

日照时间长

黑龙江稻区,水稻生育旺季,昼间日照时间长达15~16小时,昼间光合作用的时间约占一天的2/3,夜间异化作用时间约占一天的1/3。水稻生育旺季的5~8月份的总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46.8~51.8\%,全省5~9月日照时数为1150~1350h。太阳辐射量大,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有利于品质优化。

昼夜温差大

黑龙江稻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水稻生育季节的4~9月份,昼夜温差的平均值为12℃左右,有利于光合作用的增强和干物质的积累。夜间的低温可以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干物质的消耗,从而提高代谢积累,既有利于增加单产,也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

开花受精好

黑龙江稻区水稻开花授精期的7月下旬温度相对较高。由于北方粳稻开花时间集中在每日中午,几乎是每日气温最高的时候。北方粳稻开花授精最适宜的温度为30~32℃,黑龙江省大部分稻区7月下旬昼间高温大都在26~30℃之间,接近粳稻开花所需的最适宜温度,基本可以满足优质稻米生产所需要的开花授精温度。

灌浆结实多

粳型水稻出穗后40d间的日平均气温最适宜值是21.2~22.0℃。黑龙江省一、二、三、四积温带的广大稻区,出穗后40d间平均气温在19~22℃左右,接近适宜值。全省大多数稻区灌浆结实期温度均比较适宜,这是优质稻米生产的最有利的条件之一。

十六 发展阶段

1950~1955恢复建设阶段

随着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和生产力的提高,兴修水利工程和改进耕作栽培技术等,水稻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水稻种植面积由1950年的10.1万hm2发展到1955年的17.4万单产田2130kg/hm2上升到3225kg/hm2。

1956~1960扩大发展阶段

1956年一年就扩大近12万hm2,达到29.4万hm2,1958年急剧扩大到33.3万hm2,为过去历史上面积最大的一年,1960年减少到30.9万hm2。因生产瞎指挥等原因产量不高,1958年单产为2265kg/hm2,1960年单产仅为1185kg/hm2。

1961~1975下降徘徊阶段

受自然灾害影响,农村生产力水平下降,加上水利工程不配套,农田建设不好,田间管理差等,给生产带来严重不良后果,造成面积大上大下、产量不高不稳,生产徘徊不前,1962年面积下降到12.9万hm2,直到1975年长达14年间基本徘徊在13~18.5万hm2,单产在忽高忽低,产量不稳。

1976~1980恢复上升阶段

经过长时间的面积回落,采取有计划稳步发展的方针,进行灌区整顿和推广一批先进增产技术,促使水稻生产恢复和发展,到1976年播种面积恢复到23万hm2,一直到1980年稳定在20万hm2以上,产量也逐步上升,1980年单产达到3783kg/hm2。

1981~1990迅速发展阶段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旱育苗稀植,化学除草等新技术,激发起农民“种稻热”使水稻出现了突破性大发展,进入了面积迅速扩大,广位稳定增长的新阶段,在1981 年22.4万hm2的基础上,1984年达到27.8万hm2此后每年平均以7万hm2的速度持续地增加,到1990年达到67.3万hm2,单产达到4935kg/hm2。

1991~2010高速发展阶段

随着植结构调整,特别是2005年以后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十连增,同时继续依靠科技进步,在旱育稀植基础上,大力推广超稀植、钵体摆栽和优质高产新品种,使水稻面积成倍增加,到2010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276.9万hm?,单产6600kg/hm2,总产达到1843.9万t。

2011 ~2017稳步发展阶段

随着国家对粮食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再加上政策的支持,提高稻谷的最低保护价格,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水稻种植面积近几年来一直稳定在400万hm2以上,单产7000kg/hm2左右,总产达到2100万左右。

十七 稻作技术演变

种植方法

直播栽培是黑龙江省固有水稻种植方法,最初全是撒播,以后逐渐采用点播、条播及旱直播,形成了水直播、早直播及水稻旱种3种直播栽培体系。到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有了育苗插秧栽培,50年代以后插秧面积逐渐扩大,逐步发展成直播与插秧并存的两大栽培体系。80年代以后,插秧面积迅速扩大,到90年代初以旱育苗稀植栽培为主体的插秧面积已扩大到水稻面积的2/3以上,走向了以育苗插秧为主的精耕细作高产栽培新阶段,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推广成为黑龙江省稻作划时代的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大力推广大、中棚旱育苗技术,育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水稻单产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三膜覆盖、两段式和隔离层增温等超早育苗高效利用积温的育苗方式也在部分地区推广应用。

栽培技术

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采用机械耕翻整地,选用良种,改进播种方法,进行合理密植。60年代推广水稻大垄栽培畜力中耕除草、塑料薄膜保温育苗和拖拉机水耙地3项新技术。70年代积极进行灌区整理和方田、条田建设,广泛应用化学除草、增加化肥施用量以及改进施肥方法和灌溉技术等。80年代积极示范和推广盘育苗机械插秧、旱育苗稀植栽培等技术。90年代以后插秧方式主要有机械插秧、人工手插秧、钵育摆栽和人工抛秧等,目前已达到90\%以上。在栽培方式上主要采用了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超稀植栽培技术、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三化一管”栽培技术、抗病保优栽培技术、稳健高产栽培技术、绿色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等。

十八 水稻面积和产量

黑龙江省是中国粳稻生产第一大省。2017年水稻总产630亿斤以上,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15\%左右。水稻播种面积6000万亩以上,约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30\%,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近40\%,占全国水稻面积的近15\%。

十九 水稻品种

黑龙江省生产上可以应用水稻品种247个。第一积温带主栽品种为五优稻4号(香稻)、龙洋16、龙稻21、龙稻18、松粳16等。第二程温带主栽品种为绥粳18(香稻)、龙粳21、绥粳16、绥粳4(香稻人)、垦稻12等。第三积温带主栽品种为龙粳31、龙粳46、绥粳15、龙庆稻3(香稻)等。第四积温带主栽品种为龙庆稻20、龙粳47、龙庆稻5(香稻)等。五优稻4号、龙稻18、松粳22和松粳28等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全国优质粳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

二十 种植区

黑龙江省第一、二、三、四、五积温带均有水稻种植,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的有11个县,50万亩以上的有29个县,已形成稻谷的集中产区。水稻优质区域重点分布在嫩江、松花江沿岸和三江平原的21个县(市、区、局)和农垦4个管理局所属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