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生活需要怎么选择

极简主义真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吗?

极简主义真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吗?

极简主义之所以受欢迎不单单因为其生活方式的简单,同时也是要求标准的简明。我之前有回答过关于日式和美式极简主义的区别。
你看了就会明白,只要你追求的不是奢侈风或者轻奢风,保持住简单明快的生活方式,减少身边物品的数量,降低自己的物欲。这就是极简主义生活。
所以,极简主义可以是一种精致的生活,尤以美式极简主义为代表。其本身就是在追求明快简单生活基础上,讲究生活品质。追求的是生活质量而不是物质数量。有机会可以看看《乔布斯传》,你会明白什么叫做精致的极简主义生活。
所以追求精致生活非但与极简主义毫无冲突,相反其与极简主义生活相辅相成、一脉相连。极简主义最佳生活方式我想是精细的管理,保有少而精致的物品。(使用衣服举例,就是不要买一柜子平价的衣服,选择几件昂贵而质地良好的衣物。)这也是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只是众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是某一种人的自然选择,其他的生活相比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不适合自己而已。而我也比较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的前提是,满足你的生活需求,而且要保证生活质量,其实想想,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你拥有的东西数量少,但是那些东西功能必须要多,且质量好、科技含量高,那么这个产品一定也是比较先进的东西,可以说是一种精致。
但是,保持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或许和“精致”有相矛盾的地方。因为极简主义意味着不能对物质有太强的占有欲、囤积欲,否则看到什么好东西都想买,一款包包五个颜色都想要,房间里配个高级的墙纸壁画雕塑艺术品,精致是精致,但那就不能和极简主义沾边了。
少而精,less is more。

未来生活方式是极简主义

这个根据个人喜好决定,没有说极简一定好或者不好。主要是你觉得它适合不适合你,你喜不喜欢。这最重要。每个人喜爱的东西不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极简生活是个什么理念,什么样子?对我们有什么有益的引导?

建议看看《极简》这本书,这本书是欧美众多讲述极简主义生活中极有名的一本。作为各种提倡极简主义的书单里必备的一本书籍,这本书的书名就透露着一股子极简主义。
是的,书名就是《极简》,不过此书同时还有一个有点长的副书名,“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字有点多,不过很好的概括了全书的思想内容,精神主旨。
这本书的作者是乔舒亚.贝克尔,是的,又是一个乔舒亚,熟悉极简主义的人肯定听过乔舒亚的大名,那个名唤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一周工作70小时,年纪轻轻便挣到6位数年薪的金领,因为一系列家庭变故,开始践行极简主义,在家中各种断舍离,最后把自家东西扔的只剩下288件那位极简主义名人。
不过此乔非彼乔,但两者之间却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比如他们都是因为生活中的某个事件为诱因,发现自己家中屯放着许许多多不需要的东西,于是果断成为一名极简主义者。
当然,就如同唐僧一开始走上大唐西域取经路总有畏难情绪,他的二徒弟猪八戒也总是三心二意一样,一下变成另一个人这事儿,也令作者和他周围的人有些HOLD不住,这其中,必然会有一些波动,也会有一个起伏不断的心路历程,不过这都不啥,就像最后唐僧同志获得成功一样,后来他把自己的工作日志、心路历程写成一本《大唐西域记》。
而这两位作者一个写了一本《极简主义》(家中只有288件物品的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另一个写了这本《极简》(乔舒亚.贝克尔),如果说到两本书间的同异,个人表示《极简主义》是先讲个人经历后讲个人经验,比较泾渭分明,而《极简》则是将自家感受、心得体会、操作方法融合到个人经历中,只能说两本书各有所长各擅胜扬,每一位有志于极简主义的人都不妨一看,相信都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家收纳清理的有用方法。
做为一个已经看过若干本讲述极简主义书籍的读者,在经过一系列日本断舍离类书籍的洗礼后,个人几乎已经要将极简主义同扔东西画等号了。虽然以前也曾看过美国作者出品的《丢掉50样东西,找回100分人生》,但还是觉得,欧美作者在践行极简主义方面,较亚洲国家的极简主义者相对显得温和。
当然,这也和日本作者们在写这种操作指南书时总是威吓居多有关吧,日本作者总是以只有...才能...的句式告诉你必须要这样这样才能那样那样,而欧美作者大多是以讲述个人经历为主,每有所获,总要表达一番对上帝,或上天的感恩赞美之情。你可以说这是他们基督教国家,所以呈现出这种风格,别的不说,单以个人刚看完的这本《极简》,便属此例。
长长长的前言表罢,我们来谈谈这本书罢。有人将各种讲述极简主义的书籍内容做了个简单粗暴的三步法归纳整理。第一步,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机缘巧合的发现,原来我家里的东西这么多。第二步,开始断舍离,成为极简主义信徒,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第三步,想象我一样么,你也可以的,具体操作方法是1234567。
当然,这个某人就是我本人了,但是每本讲述极简主义的书都这么套路么?当然不是的,更何况,内容是否套路,与图书是否有趣并无绝对关系。关于这个论点,可以列出才子佳人小说 《红楼梦》、神怪小说《西游记》等许多图书做为论据。
在看过上面这么一大段唠唠叨叨的叙述后,是否还有人对这本书的内容有兴趣呢,还有?那好,那我们就开车了。
作者乔舒亚.贝克尔在写作这本书,创建“成为极简主义者”网站前,只是许许多多美国中产者当中的普通一员。一一切都开始于一个平凡的周末,作者和小儿子一起打扫车库,在经过长时间单调而繁忙的收拾打扫工作后,一位邻居无意间的一句话改变了他今后的生活方式:我不需要拥有这些东西!
下面发生的事情,每个看过些心灵成长类书籍的读者都会很熟悉了,在经历过一个有如天启或说有如雷劈的外界刺激后,作者一下就顿悟了。
虽然,作者可能没有听过中国哲学中所讲的“天时、地利、人和”,但我相信,同样的一句话,如果作者是在公司茶水间里听保洁大妈无意间谈起,肯定没什么感触可言。但是,当作者在车库辛苦劳作了一上午,且为了收拾车库不得不放弃和小儿子一起玩耍的机会时,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他忽然想通了,拥有并不等同于幸福!然后,一个极简主义家庭诞生了。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极简主义者,等同于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坚持素食主义,家具家电、社交关系都减低到最低限度。但事实上,作者乔舒亚.贝克尔的生活却无比的接地气,我们来看看一个有车有房有家有业有妻有子有儿有女的极简主义者是如何打造一个极简主义家庭的。
首先,当然是扔扔扔,是的,每一个普通人变成极简主义者的第一步,通常都是发现自己被太多的物质包围,甚至被物质奴役,积极做出改变开始的。
作者也不例外,他开始同妻子认真讨论起需要舍弃什么东西简化自家生活这个问题。6个月中,他们丢弃了自家全部物品的50%,并且在舍弃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极简主义的好处,作者在兴奋之余,创造了一个“成为极简主义者”的博客,让所有家族成员方便了解他家的“极简生活之旅”。
但事实上,后来有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开始阅读博客,读者的数量也从几百到数千到数万......作者也越来越多收到各种咨询邮件,演讲邀请,最后,作者成为了一个全职的极简生活推广者。这本书,也正是作者数年间,他自己和若干极简主义同道者,对于如何践行极简主义的经验合集。
虽然作者写的都是大洋彼岸的美国那些事儿,但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中国人民来说。物质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极大满足了,事实上,不仅是极大满足,而且是已经远远超出需要了。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语气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时尚媒体以肯定和夸奖的语气提起各种**控、购物狂类消费者,买买买的最终结果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购买了太多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认真反思之余,自家也总觉得,这些年极简主义的兴起,本身就是一种针对消费主义的否极泰来,触底反弹之举。
不信,先来看看作者笔下万恶的美帝国主义治下美国人民过着怎样水深火热的生活吧。在美国,人们消耗的物品数量是50年前的两倍,家族平均面积是以往的3倍 ,平均每个家庭拥有大约30万件物品。光是电视机拥有的数量,就是家庭成员的数量还多。
这还远远不算完,甚至啊甚至,每十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需要在外面租赁储藏室,以至使这项业务成为过去40年中商业地产行业增长最快的业务。
随之而来的,美国家庭平均信用卡债务超过一万五千美元。可以想见,这些信用卡账单的产生,同每个家庭中那些数量庞大的物品绝脱不了干系。也同每人每天平均看到5000个广告,鼓动我们购买各种物品脱不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