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什么特征一年级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该如何教育?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该如何教育?

您好!非常感谢您提问。我将以科学、专业的家庭教育视角为您答疑解惑。
6-12岁孩子的人格发展状态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六到十二岁的孩子人格发展处于勤奋对自卑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建立积极情感能力的重要阶段,心理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与别人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当这个阶段孩子受到友好对待、被我们充分支持时,就能培育出孩子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从而呈现出有能力的人格状态;反之,孩子就会出现缺乏生活基本能力感、自卑、无价值感等心理发展障碍。
六到十二岁,孩子开始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埃里克森认为,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呵护6-12岁孩子的发展状态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和心智渐趋成熟,孩子掌握了更多的生活技能,认知迅速发展。孩子表现出“勤奋”的心理状态,孩子愿意去学校,积极学习各种技能,愿意跟伙伴交往。当孩子愿意学习,主动做一些家庭事务的时候,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呵护孩子的这种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陪伴孩子写作业。小学阶段,孩子的作业量变多,我们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还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而我们跟孩子交流最多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和作业。
孩子一到家,一些家长就开始唠叨了:“赶紧吃饭,吃完饭要写作业了”, “这次考试的成绩怎么样”等等。更夸张的是,有的家长会给孩子做各种规定,比如进门先拖鞋、放书包,然后去喝点水、吃饭,吃完饭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还得早点洗漱等,孩子一进门就给孩子安排好各种事情。
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控制,对孩子自主安排学习、安排生活的干预。孩子处于“勤奋”的心理状态,本来就会自觉自愿地学习。我们家长的要求和控制会破坏孩子的“勤奋”状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没有能力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慢慢走向自卑的心理发展状态。
那么,我们家长如何做是呵护孩子“勤奋”的发展状态呢?
首先,我们家长要明白,家是讲爱的地方。孩子回到家需要爸爸妈妈爱的滋养,我们家长要给孩子的永远是微笑的面容,大大的拥抱,给孩子拥有足够的能量去面对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挑战。
其次,我们家长要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处于“勤奋”的心理发展状态,我们家长要做到收手,提供孩子自由和空间,相信孩子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孩子回到家,我们第一时间应该做的是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告诉孩子:“宝宝,爸爸妈妈爱你,爸爸妈妈相信你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爸爸妈妈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你有什么需要可以来找爸爸妈妈。”
第三,我们家长要给孩子做好示范。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小学阶段也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家长可以在孩子学习的时间,自己在一边看书或者跟随一起学习,给孩子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
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和学校老师以及同伴的认可。我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提供孩子参与生活的机会,孩子自己打扫房间、独自去超市买东西、自己准备第二天上学的学习用品等,我们都可以借机肯定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告诉孩子:“妈妈真开心!宝宝可以自己打扫房间了/自己去超市买东西了/准备学习用品了,真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鼓励孩子,肯定孩子,满足孩子需要被认可的心理发展需求。
孩子独立性的增强,还会增加孩子的竞争意识。从身高、体型到学习成绩,孩子都会跟同龄的小伙伴比较,用比较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我们经常会听到两个一起学乐器的孩子说:“我要跟他比一比谁厉害”这类的话。孩子在比较中获得认可和自信,但是我们家长要注意的是自己不能拿孩子跟别人家孩子相比,一味地拿自家孩子跟别人相比,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变得自卑。我们家长要在孩子有这种比较的时候,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竞争。
六到十二岁的孩子处于勤奋对自卑的阶段,我们家长要做到用心呵护孩子的勤奋状态。帮助孩子走向勤奋、自信、进取、有能力的发展状态。
感谢您的阅读思考。希望您有收获。了解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系统落地的家庭教育方法,习得家庭教育的能力,欢迎关注我们。@怎么做家长
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善莫大焉!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