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还有发展前途吗

关胜加入梁山,对于梁山发展来说,除武力好外,有什么特殊作用?

关胜加入梁山,对于梁山发展来说,除武力好外,有什么特殊作用?

引言《水浒传》作为一部名著,如果想要去解构其美学,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构。
第一个是文本美学,第二个是社会美学,而第三个就是宗教美学。关胜其人虽然在《水浒传》中并没有特别多的着笔,但他一人就携带了这三方面的美学意义。
至于说他对梁山的发展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用十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非为其勇武,只为其家学。
分析在水浒中,很多人都是有家学渊源的。
关胜是武圣关羽之后,林冲的父亲也是禁军的教头,花荣是世代名将,就连打虎将李忠在诗赞中都说他是李广的后人。
施耐庵为什么要写出这么多有家学之好汉呢?归于根本,还是因为他的主旨是忠义,而非反抗。只有忠义之后聚首梁山,才能更好地烘托梁山聚义的初衷。他们是反贪官而不反朝廷,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忠君报国,而非造反祸国。
当然,除了这一主旨用意之外,关胜的出现自然有一些特别的作用。毕竟是五虎上将之首,怎么可能就这么简单呢?
文本美学:关胜与林冲相呼应《水浒传》的成书渊源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它并非施耐庵独立创作,而是借鉴、整理了大量的民间说话、戏曲艺术之后,改编而成。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国》与《水浒》的先后问题。虽然说《三国演义》的成书普遍认为是在《水浒传》之后,但《三国》故事的成名却在《水浒传》之前。
也就是说,早在《水浒传》之前,《三国》故事就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也早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而作为桃园三结义中的关羽、张飞,在民间早已成为了忠、义、勇的象征。关胜、林冲二人的形象就是在借鉴了关羽、张飞之后而产生的。
在书中,林冲有这样一个诗赞:
嵌宝头盔稳戴,磨银铠甲重披。素罗袍上绣花枝,狮蛮带琼瑶密砌。
丈八蛇矛紧挺,霜花骏马频嘶。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
在这个诗赞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施耐庵是把林冲当做张飞来看待的。无论是武器、着装、形象,甚至是作战风格都在尽可能地靠近张飞。
而关胜,在书中曾这样写道:
汉国功臣苗裔,三分良将玄孙。绣旗飘挂动天兵,金甲绿袍相称。
赤兔马腾腾紫霞,青龙刀凛凛寒冰。蒲东郡内产豪英,义勇大刀关胜。
从着装、坐骑、武器上面,关胜已经无限接近于关羽,那么关胜的形象又是怎样呢:
端的好表人材: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须,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
关羽是身高九尺,而关胜则是八尺五六的身材,至于其他的地方,几乎与关羽没有区别。关胜其实就是小号的关羽。
《三国》的故事比《水浒》要更早地深入人心,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关胜、林冲两个小号的关羽、张飞。他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最大可能地在文本美学上效仿成功者。以便让自己笔下的角色,更好地深入人心。
社会美学:关胜即是忠义关羽其人,在唐宋的时候已经由具象化的武将形象转变为信仰。到了元朝的时候,关羽的地位基本上完成信仰转变。他的官方封号是:
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刹天地分巡案,管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倭侯,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
此时的关羽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给他贴上了标签——忠义。
那么,作为关羽的后人,关胜在《水浒传》中所代表的其实也是忠义。在书中,对关胜忠义,作者从来不惜笔墨:
吾看大刀义勇之将,世本忠臣;乃祖为神,家家家庙。
作者突出关胜的忠义,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水泊梁山忠义的本质。也是为了给后来的招安做好铺垫。
宗教美学:关胜的星位对应《水浒传》虽然不突出其神话色彩,但并非没有神魔妖怪。108将,本就是108颗魔星转世,他们每个人都要有相应的对照。
至于说到关胜,他对应的则是天勇星。
我不敢说108将每一个人的对应都能有合理的解释,但起码重要人物的对应作者一定是有所用意的。
关胜的勇,在水浒中是毋庸置疑的:
猛可里霹雳火秦明听得,大叫一声,舞狼牙棍,纵马直抢过来;林冲也大叫一声,挺枪出马,飞抢过来。两将双取关胜。关胜一齐迎住。三骑马向征尘影里,转灯般厮杀。
整部书中,能同时抵挡两个五虎联手的人,恐怕也只有关胜一人。虽然关胜也没有取胜,但从这描写中也可以看出,最起码也要打了三十回合。
此等的勇武,给关胜应了天勇星,那是当之无愧的了。
而书中的最后,朝廷给关胜封的官职是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关胜的故事皆因大名府危机而起,而最后他的归宿也落在了大名府,这恰恰是一种宗教中的因果循环。
结语关胜的故事虽然在水浒中着笔不多,但他在全文里面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至于对梁山的发展而言,关胜的作用并非是勇武,而是因为他是忠义的象征。作为关羽的后人,他其实就是忠义的代名词。
作者让关胜在梁山落草,就是为了突出梁山的本质是忠义,而非反叛。也为梁山后来的招安加了一个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