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规范最新修订版

基础不参与抗震出自哪个规范?

基础不参与抗震出自哪个规范?

基础抗不抗震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4.2.1条规定;上部结构在无特殊地质影响下处于抗震等级大于等于6的地区需要做不同程度的设防。抗震等级参考抗震规范2016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相结合来确定某区域的抗震等级。

六度抗震设计标准?

6度抗震设防是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国家在建筑物抗震设计当中,明确提出抗震设防的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也就是说,6度设防的工程项目,假如地震烈度为5度以下(含5度),建筑物不坏;地震烈度为6度,建筑物可修;地震烈度为7度,建筑物不倒。
对于地震的理解,有两个度量指标:一个是地震的震级,这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另外一个是地震烈度,是具体确定不同区域地震的影响。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对应不同区域的不同地震烈度,烈度才真正决定了地震对该区域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程度。
根据划分,弱震震级小于3级。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而对于地震烈度的划分,则分为12度。小于3度人无感觉;4至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至8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9至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至12度毁灭性的破坏。

国家规定防震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的规定。抗震等级建筑物的场地类别有关,按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及场地类别确定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的烈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 确定。注: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6.1.3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第3.1.3 条规定和表6.1.2 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 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 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砌体结构、排架无抗震等级;应注意规范中对抗震等级的调整(特别是高规)确定抗震等级。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第3.1.3 条规定和表6.1.2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 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 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砌体结构、排架无抗震等级;应注意规范中对抗震等级的调整(特别是高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