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经贸学校洛江新校区

福建经贸学校洛江校区占地面积?

福建经贸学校洛江校区占地面积?

福建省经贸学校洛江校区环境优美,占地面积34668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

泉州为何会有洛阳桥?

洛阳的洛阳桥,又叫天津桥,它是洛阳洛河上第一座现代大型桥梁,建于1955年,洛阳桥连接洛河北的定鼎路和洛河南的龙门大道,1982年、2010年又先后两次增建新桥,现已成为洛阳市沟通洛河两岸的重要桥梁。
这座洛阳桥见证了洛阳这座城市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在洛阳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前期,它都是洛阳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洛阳人心目中的一座功臣桥。
然而泉州的洛阳桥知名度却更高,因为它是一座宋代的古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桥,它横跨于泉州洛阳江的入海口,这就是泉州的洛阳桥,又称万安桥。该桥始建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历时六年零八个月,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60年)竣工。该桥长834米,宽7米,计有四十七个桥孔,保存至今的洛阳桥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规模。
洛阳桥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一个在福建泉州建造的桥,为什么以远在1700公里外的洛阳为名呢?这是因为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来到福建泉州,据《书影》记载:
“望洛山在德清县,晋洛中人永嘉中过江,每升此山望洛,故名。”
也就是说从洛阳附近迁徙过来的人们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因此也就有了洛阳江,横跨在洛阳江入海口的这座古桥也就叫洛阳桥了。因这里的一个渡口叫万安渡,这座桥也被称为万安桥。
1.洛阳桥建造的历史背景
泉州在唐朝就是当时的四大通商口岸之一,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闽南人口剧增,也极大促进了泉州的经济发展。到了宋朝,泉州更是取代其他三个港口,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之盛景。我们可以想象宋朝时的泉州港里帆樯林立,中外商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
然而泉州的海上交通虽如此发达,陆上交通却非常不便。如果没有洛阳桥,古人想从一边跨过对岸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走水路,乘船过去;二是由泉州城北出朝天门,从马鞍格入河市,翻越朋山、白虹山,经仙游抵达福州。然而这两种路径都有很大缺陷,据《泉州府志》和《泊宅编》中记载:
“万安桥未建,旧设海渡渡人,泉州万安渡水阔五里,上流接大溪,外即海也。每风潮交作,沉舟被溺而死者无数,数日不可渡。”
正是由于渡海的风险很大,因此在这里设置渡口起名为万安渡,以祈祷平安渡过。如果过路的商人恰好赶上大风天气,那只有选择走陆路,但由于朋山、白虹山的山路十分崎岖,即便单枪匹马地走过去也是疲惫不堪,更何况商人还携带着众多货物,此等艰辛可想而知。
所以鉴于这种情况,宋仁宗庆历初年,当地郡人陈宠(又称李宠)在万安渡尝试建造浮桥, 将垒砌石块于江中,上面架上木板,风和日丽的时候还可以通行,遇到风潮交作的时候木板却很难经受过风浪的冲击,所以这个浮桥没法从根本上满足当时的通行需求。
2.洛阳桥的建造经过
虽然建造浮桥遇到了挫折,但是宋人依然没有放弃。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僧宗以及郡人王实、卢锡再次倡导修建洛阳桥,他们不畏辛劳,募集资金、招募工人、准备材料,于皇祐五年四月开工。然而, 由于这座大石桥位于洛阳江的出海口,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与技术水平的限制,建了三年还没有建成。直到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 蔡襄任泉州郡守后,在他的主持下继续建造,才终于在嘉祐四年十二月(1060年2月) 竣工,前后总建造时间达六年零八个月。洛阳桥建成以后,“南接漳广,北通江浙,往来于兹者殷”,对泉州两岸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洛阳桥
泉州郡守蔡襄同时也是宋代的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亲笔写下《万安桥记》并刻于石碑之上: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功。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縻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卢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系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全文共153字,用楷体书写,详细记载了造桥的年代、桥的长宽、所动用的资金、参与建造的人物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万安桥记》
我是龙猫会写字,一个热爱历史的文化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