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概念

攀比心理概念 攀比心理特点,怎样认识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特点,怎样认识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特点,怎样认识攀比心理?

1、攀比心理源自对“物”的认同

一旦拥有了某种产品,心理上就与该产品代表的风格、阶层产生了一种神奇的联结。

仿佛只要拥有了某种产品,你会变得跟拥有此物的一类人相同,或者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更像他们。

攀比心理特点,怎样认识攀比心理?

攀比就是跟比自己更好的来比较。

攀比心理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事儿都有跟别人比一比的心理反应。

攀比的核心是与比自己厉害的比,从这个角度讲,爱攀比的人更想拥有高品质的生活。

但攀比之后的行动方案却有跟大差别:

有的发现不如别人时心生嫉妒,害人害己,比如周瑜。

有的比完之后奋起直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还有的比完之后自惭形愧,陷入深深自卑不能自拔

也有比完之后为了快速达到超越别人不择手段,比如超出父母经济能力的嫁妆,贪腐获得不义之财,不正当竞争打击对手等

攀比本没错,竞争要正当。

攀比心理特点,怎样认识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虚荣背后的嫉妒心理,按说是一种不太健康的心态,但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又因为爱攀比,也往往会激发一个人的积极动力,由此去加以努力,争取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另外,攀比心理也从侧面反应了一个人的不自信。因为当一个人实力强大到根本让对手望尘莫及的时候根本就无需和任何人攀比。

俗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平民有平民的乐趣。一切看透,贵在心态。所以又何苦去与人比来比去,从从容容潇潇洒洒活出自己的样子又何尝不可。

什么样的心理是攀比心理?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志愿者专家谢华利: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攀比心理可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比如,个体在与别人交往中,发现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然后,卯足劲赶上对方。这是一种正性的攀比,可以激发个体内在的动力,发挥个体潜力。当个体由此觉得自己不如人,通过损毁对方来提升自己,或者极端手段来抬高自己,那么这就是负性攀比。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嫉妒心而攀比、 维护“面子”而攀比、盲目攀比跟风等都与此有关。

攀比心理广泛存在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中。攀比心理根源于人都有一种心理动力倾向,即避免自卑感,追求优越感。这是个人普遍存在的心理过程。然而,当个体在追求优越性上表现出负性情绪,这种心理便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危害。

攀比心理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心理现象。一旦攀比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个人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情绪。他们会觉得自己很笨,处处不如别人。这样的消极行为,必然会给个人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盲目地跟风攀比,会让人变得没有主见,跟在别人的身后跑,到头来只能让自己迷失方向,迷失自己,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还会浪费自己的金钱,分散精力,影响自己的工作学习。

那么,怎样正确避免攀比心理呢?

积极地自我暗示

积极的自我暗示,可在短时间内调整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形成习惯性的自我认同感。这可避免攀比心作怪。

提升自信心,觉察自己的攀比心

攀比心理根源自我心理力量较弱,通过“比”来提升自我的力量感。这种不恰当的内在力量来源,必然会带来不准确的自我认识。适时地觉察自己的攀比心,纠正自我认识,全面地评价自己,提升自信心,可避免这一心理。

树立正确的优越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意义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合作,只有那些对他人怀有社会情感而又能为人类谋求幸福的人,才能有勇气战胜自己的限制,追求优越。从这个角度,树立社会层面的优越感,可以提升自我的价值感,避免由于攀比带来的自卑等负性情绪,从而摆脱攀比。

来点阿Q式的智慧

“世人纷纷说不齐,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到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以积极的心态看到自己已拥有的,这样,攀比心所带来的负性情绪,也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