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一号名词解释

南澳一号名词解释 南澳一号是怎么被发现的?

南澳一号是怎么被发现的?

南澳一号是怎么被发现的?

明朝的船。 发现过程: 2007年,有渔民潜入南澳岛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的海底作业时,无意发现了一艘载满瓷器的古沉船。 2007年5月25日、26日,南澳县云澳边防派出所根据线报,两次抓获非法打捞水下文物嫌疑人10名,查扣文物138件,其中10件是国家三级文物。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这批文物主要为明代瓷器。 2008年7月21日,按计划汕头“南澳Ⅰ号”打捞船“南天顺”。将满载着出水的万余件文物离开南澳海域,驶往广州。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2010年水下考古计划。 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打捞的文物会随打捞船运到广州,交由广东省博物馆进行处理、保护。4名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将随船执行保卫警戒任务,确保万余件船载文物安全万无一失。 2011年4月23日,南澳Ⅰ号第二次大规模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启动,至11月共出水文物9500余件,其中瓷器以福建漳州窑青花为大宗。 2012年5月24日,南澳Ⅰ号第三次大规模水下考古发掘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6月4日开始打捞,9月20日结束,古沉船将暂时原址保存。

海丝特色?

文化

“海丝”文化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文化。历史上,潮汕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中外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中外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富有特色的“海丝”文化圈,造就了丰富灿烂的潮汕“海丝”文化。潮州陶瓷、“南澳Ⅰ号”、红头船、樟林港、汕头埠等,都是潮汕“海丝”文化的主要代表。综观潮汕“海丝”文化,其构成主要包括商贸文化、海洋文化、港口文化、华侨文化等多方面。

商贸文化

商贸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商业贸易活动中创造的,反映商业贸易背景、环境、过程、心理和结果,体现商品贸易精神的一种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就是通商贸易,商贸文化是中国“海丝”文化的主要构成,当然也是潮汕“海丝”文化的主要构成。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陶瓷之路。潮州是中国古瓷都之一。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潮州瓷器就已远销罗马和埃及;宋代潮州笔架山窑场盛极一时,韩江两岸“沿江十里,烟火相望”,潮州因此有“南国瓷都”之称;明代潮州瓷器又迎来一个生产和出口的鼎盛时期,所产瓷器远销日本、东南亚、中西亚以至非洲和欧洲。据记载,当时潮州富家大贾往往公然修造大船,遍历诸部,扬帆而去,数月后满载而归,金宝溢于衢路,周边百姓往往见之目夺心骇,都以为“富拟王公,可一苇杭之而得”,于是不顾官令,纷纷驾船出海行商。他们“一往一来,获息几倍,以此起家者甚多”。

“南澳Ⅰ号”是一艘明朝万历年间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南澳县云澳三点金附近海域的商船,最初发现于2007年5月。从2010年至2012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对“南澳Ⅰ号”沉船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出水各类文物近3万件。这些出水文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示了以海通商达易的浓厚商贸文化,是潮汕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成为潮汕“海丝”文化的一大构成。如今的“南澳Ⅰ号”又肩负重任,成为潮汕“海丝申遗”的文物史迹点。

红头船文化也是一种分量厚重的商贸文化。红头船是指清代潮汕与南洋(东南亚一带)航运远洋船队所用帆船,这些船因船头油刷朱红色而得名。船头油刷红色有趋吉避凶,顺风平安的意义。史载,“广东省潮州府领口字双桅一百四十五号蔡万利商船。”可以推知当时在潮州府注册的双桅商船,至少有145艘之多。

红头船始于雍正元年,澄海樟林是红头船的故乡。红头船最初从泰国运米,是为了解决粤闽两省的米荒。从1772年起,清朝改弦更张,鼓励暹罗向中国出口米谷,要求官运“30万大米到中国”,甚至“一概免税”。暹罗成为粤东及闽西南严重缺粮区的主要供应地,红头船商人成为中暹米谷贸易的主角。红头船商贸活动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红头船商人集团,形成潮州——台厦——苏州(天津)——海南——东南亚的近中国海贸易圈,亦即红头船商业贸易圈。红头船商人创造了充满商贸意义的红头船文化,红头船文化加重了潮汕“海丝”文化。

除此之外,澄海凤岭古港以及近代兴起的汕头港等港口、以汕头小公园为中心的百载商埠等等,无不充满商贸文化,都属于潮汕“海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