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原因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原因 中国与外国的饮食文化差异十分明显吗?

中国与外国的饮食文化差异十分明显吗?

中国与外国的饮食文化差异十分明显吗?

差距明显,中国饮食是文化,而西方的饮食是生存需要。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其中包括菜系文化,茶道文化,汤水文化。就菜系文化来讲可根据地域的不同分为:鲁菜,粤菜,川菜,湘菜等几大菜系。另外在古代的同一时期,欧洲的居民在喝生水,吃生的粮食,而我们的祖先早以知道把水烧开和发明了熟食馒头,这级大的提高了当时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中国与外国的饮食文化差异十分明显吗?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饮食文化现在已成为国际交流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造成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撤了文化起源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也造就了饮食文化在源材料选用,烹饪方法,用餐方式及出席宴会时间上的不同。

   

关键字:饮食文化 差异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求,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的不同,并最终形成中西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内容

从“食”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 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其实,在中国传统菜肴里,素菜是经常食用的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我国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在日常生也十分常见,但是以蔬菜为主导的意识仍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中。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所以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

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以其农耕为主的食物生产结构特点和自然环境资源条件, 一直是以植物为主菜, 以五谷杂粮为主食。

西方人强调饮食的营养成分与价值,很少关注食物的色香味。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碳水化合物等等才是西方人饮食中关注的重点。

在电影《朱莉与茱莉亚》中,导演向观众们展示了形形色色的西式大餐, 从朱莉下定决心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524 道菜开始,我们就跟随她一起经历了一场肉食的盛宴。从龙虾到牛排、从填鸭到牛肉、鸡肉、鹅肝汉堡、牛排、炸鸡腿、奶油沙拉、冰淇淋等各色各样有“营养”的美食。

此外,西方人的早餐有鲜牛奶、鸡蛋、三明治、咖啡等,有的家庭也备有谷物面包、麦片之类的。

中国人的传统早餐则包括粥馒头、油条豆浆等。从早餐食谱中,可以看出,西方人更注重全面营养搭配。

从“饮”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中国人习惯于饮茶,茶的性味平和,需要通过细品方能领略各种真味,悠远绵长,与植物性格相合。

而西方人则喜欢酒、咖啡等具有刺激性的饮料,尤其是酒,有着水一样的外形,火一样的性格,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会使人神经兴奋进而麻痹,西方有许多以浓烈为特点的著名的酒;咖啡一般以苦、醇、香而著称,饮后会使人兴奋,后力很足;茶类也多是红茶、奶茶等,口味比较重,总的来讲是比较热情奔放的。

二、烹饪方法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更有甚至将它作为一种乐趣。中国的烹饪方法奇多,如炒、蒸、溜、焖、烧、汆、炸、酥、烩、煲、炖等等,带给人们的是眼花缭乱的享受。

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一道菜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准备。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块、片、丁、泥等几种形状。

尤其是在火候上,前面所说的多种加工方法许多是西餐中没有的,西餐烹调加工时间较短、火温适中。在调味上中西餐也有很大的不同,中餐的复合味型,要求原料入味;西餐则强调原料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

中国的烹饪强调随意性,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优势,独具特色。即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及各种调料的搭配,都会因厨师的个人风格而有所不同。

西方烹饪其菜肴制作讲究规范性,要求调料的添加量要精确到克,烹饪时间精确到秒。就拿西餐中的牛排来说,就可以分为一分熟、三分熟、五分熟和全熟。

在烹饪方式上的不同体现了中国人讲究美学、感性,而西方人则推崇理性、科学。

西方文化起源与希腊文明,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的地中海, 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 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征服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 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 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而以农耕为主的中国社会所接受的哲学讲究天人合一, 强调整体功能。

三、用餐方式

中国的宴席方式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正式的筵席一般会用到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和谐、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它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中国的节日大都可以和吃联系在一起,所以有很多人说中国的文化就是一种吃文化。

易中天先生对此种文化现象有着极为生动有趣的描述:“把职业称为饭碗,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学风浮躁叫浅尝辄止,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深知熟记叫烂熟于胸,学习知识叫汲取营养,改变处境叫苦尽甘来。”

此外,如“吃苦”、“吃亏”、“吃不消”、“吃得开”、“吃里扒外”、“吃不了兜着走”、“不吃那一套”、以及“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秀色可餐”、“食古不化”。在饭桌上中国人可以谈政治比如历史上很有名的鸿门宴,也可以谈生意,谈文学艺术。

而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更为明显的差异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和自我的尊重。但这种互不相扰的方式,少了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此外,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还表现在用餐器具上的不同。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西方人则习惯使用刀叉。

饮食餐具的不同绝非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

这是因为以肉为主的民族是同各种野兽打交道,所以必须具备强悍的体魄和进攻性的性格, 必须与自然相抗衡才能生存下去;而以谷类为主的农业民族,其对象是土地和农作物,他们需要的不是进攻和凶猛, 而是在耕作时的精心照料和耕作后的耐心等待,因而他们的性格必须倾向于平和闲静,他们必须与自然和平相处。

中西方在男女宾客位置的安排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一些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正式宴席是不允许女性参加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是相吻合。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虽然现在中国女性地位得到明显提高,但当“尊老”原则和“女士优先”原则发生碰撞时,中国人选择的是前者而非后者。

与此相反,女士优先在西方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是社交活动中的不可或缺的礼仪规范。

尊重妇女的礼节在西方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四、出席宴会的时间

在参加宴会时,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式较大的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出席时间上的差异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在中国宴会中,客人更倾向于“迟到”以表示谦让希望主人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同时主人也早有思想准备,往往会为准时到达的客人安排一些其他节目来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而在西方国家中,正式的宴会要求参会者准时到达,否则将被视为没有礼貌,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极大的不尊重。

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得华·霍尔提出人类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 即“ 时间的单一性”(Monochronic-time 或M-time)和“时间的多样化”(Polychronictime或P-time)。时间单一性指的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严格遵守日程安排, 该干这个事情的时间必须用来干什么这个事情;持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做事情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同时他还认为单一性时间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多样化时间则是亚非拉地区的时间模式。

五、结语

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总结自己饮食和文化上特征的同时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

我们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中国的饮食应该也注意结构的合理及营养的均衡和搭配。西方在饮食上也可以采取少肉多菜的健康模式。

中西方在饮食上的差异,都可以找到产生这种差异的文化根源。然而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差异似乎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模糊。

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绵延为千年的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中国饮食带着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同时随着中国的入世,大量的外国食品进入中国,也让我们理解西方的生活和思想方式。

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可以使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