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网今日糖价

北方吃咸食,南方人吃甜食,为什么吃粽子的口味却反过来了呢?

北方吃咸食,南方人吃甜食,为什么吃粽子的口味却反过来了呢?

这与历史上地域的物资供给有关系。
宋代之前,由于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都在北方,北方也就比较富裕,糖的消费也就主要集中在北方。相对比较穷的南方吃糖就很少,还要用大量的食盐来腌渍保存食物,例如腊鸡、咸鱼等,都是当时的南方人常吃的食物。

而到了明清时期,福建、广东成为产糖中心,因为接近糖产地,南方的糖也更便宜。清代中期,京城糖价是一斤糖0.05两白银,也就是每担(160斤)8两;而在福建泉州能便宜三分之一,也就是每担5.4两左右。再加上要改变食物的味道,需要用的糖比盐更多。
南方盛产糖
此时的北方经济衰退,加上糖价又更高,糖就变成了一种“轻奢”的调味品。而在南方,此时经济反超北方,经济发达,变成了中国最爱吃甜的地区。糖的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岭南、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三个地区。这些地方的人比其他地区多吃至少一倍的糖,也形成了近代以来南方食物偏甜的口味。
既然是南甜北咸,为什么粽子却是北甜南咸呢?
这又得考虑到食物的用途。粽子是端午节的节庆食物,有祭祀的作用,所以人们会选用平时舍不得吃的食材。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都是,过节嘛,总得吃点好的,这就跟困难时期春节才能吃顿肉差不多。
对于北方人,甜味难得,端午节做粽子,能吃到豆沙和枣就不错了,再奢侈就是加点糖。而南方人日常总吃甜的,过节就得吃点更好的,而比糖更奢侈的就是肉了,所以在江南地区,咸肉、火腿、蛋黄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粽子的馅料。中秋的月饼也是同样的道理。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糖和肉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但是粽子南咸北甜的格局并未打破。只是随着物流的畅通和发达,甜粽子、咸粽子互通于南北,在北方吃到腊肉、蛋黄做成的咸粽,在南方吃到蜜枣、豆沙等做成的甜粽,也不再是什么难事了。